中文大學研究生畢業證書範本|仿製中大研究生文憑|購買CUHK學歷證明
發布日期:2022-04-27 16:31 訪問次數:
聯合書院
主條目: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是1956年成立的第三所書院。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
書院前身均為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與香港有密切淵源。其中包括上海大夏大學。上海大夏大學董事長為歷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院長的何應欽;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孫科、司法院院長居正、立法院副院長兼江蘇省主席葉楚傖、上海市長吳鐵城、財政部長孔祥熙、內務部長黃紹竑、中宣部長梁寒操、中國銀行行長張公叔等為校董;邵力子、郭沫若、田漢、何炳松、李石岑、朱經農、程湘帆、戴望舒等著名專家、學者曾在校任教;也獲青幫頭目杜月笙屢次資助。辦學實力使上海大夏大學獲享「東方哥倫比亞大學」之美譽。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的四個創辦人,左起新亞書院校長錢穆、中文大學校長李卓敏、崇基學院校長容啟東及聯合書院校長鄭棟材
1961年,香港政府委任了中文大學籌備委員會,並考慮五個選址作建校,包括香港島、尖沙咀威菲路軍營(現為九龍公園)、龍翔道、清水灣道、以及沙田南端近紅梅谷。
到1962年12月,籌委會向港府提交總結報告書,建議在顯徑邨現址撥地近250畝(即約96公頃)予大學本部、新亞及聯合建校。不過由於涉及拆遷顯田、上徑口兩條鄉村等各種因素,紅梅谷建校的計劃於創校後短時間內被推翻,並改於馬料水崇基山建校。
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當地第二所大學,學校設文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而中大的誕生,亦突破了近500年來只允許一所高等學院存在的英國殖民的鐵律,既是大英殖民史的分水嶺,也是20世紀亞洲地區「非殖民化」的表徵之一。
籌辦期間,社會大眾就叫這所大學做「中文大學」。突出了英屬香港既有權力體制中「華洋有別」的矛盾,成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因此,前任校長沈祖堯亦指:「香港中文大學是帶著中國的人文精神而創校的。它希望把中國介紹給世界,也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所以是一個中西合璧、古今結合的大學,人文跟科技兼有。」前任校長金耀基教授亦明確指出香港中大作為學術機構,而非類似香港大學的「公務員培訓所」的定位
里程碑[編輯]
(註:中大的「學院」名稱可用於學術學院(Faculty)或專業學院(School),行政架構上學術學院比專業學院高。另外,中大成員書院「崇基學院」(Chung Chi College)亦以「學院」為名,實際是一所書院。)
-
1845年: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聯合在中國(清朝)成立 之江大學。
-
1866年: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嘉約翰(John Glasgow Kerr)接手美國公理會伯駕醫生創辦的博濟醫院,開辦博濟醫學堂(Pok Tsai Medical School)(也即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校友包括孫中山),這是中國第一所西醫學院。
-
1891年:美國聖公會創立上海聖約翰大學。
-
1845年-1919年:西方基督教教會在中國(清朝、民國時期)成立十三所基督教大學,最後一間是1919年成立的燕京大學。該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設有聯合董事會。
-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大批民國優秀學者、大師移居香港。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學者在香港成立新亞書院。
-
1951年:十三家基督教高等教育大學聯合董事會在上海聖約翰大學校董會主席歐偉國、廣州嶺南大學校長李應林(後為崇基學院院長)等的帶領下合併民國十三家基督教大學為崇基學院。
-
1956年:合併廣州、上海或鄰近地區南移的私立大學,包括上海大夏大學,為香港聯合書院。
-
1963年(10月17日):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再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
-
1964年:訂定校訓「博文約禮」。舉行第一任校長就職及頒授榮譽學位典禮。頒授第一屆學士學位。
-
1965年:成立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是中大第一個專業學院(School),初期只提供一年制教育文憑課程,1987-88學年升格為學術學院。[49]成立校外進修部(1994年易名為校外進修學院,2006年起正名為專業進修學院)。
-
1966年:成立研究院,為香港首所研究院。
-
1969年:大學本部辦事處遷入沙田校園現址。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頒授第一屆碩士學位。
-
1971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12月,聯合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
1973年,新亞書院遷入中大沙田校園。
-
1974年:社會科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學術學院。
-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大將採取單一制行政結構,即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餘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新亞書院校董會九名成員(錢穆、唐君毅、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徐季良、劉漢棟、任國榮、郭正達)以此違反中文大學之「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
-
1978年:第一任校長李卓敏博士退休,馬臨教授接任第二任校長。
-
1980年:首辦博士學位課程。
-
1981年:醫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五所學術學院。它是香港第二所醫學院。中大首辦兼讀學士學位課程。
-
1982年:利國偉爵士出任大學校董會主席。第一次頒授哲學博士學位。
-
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數學諾貝爾獎」— 菲爾茲獎。
-
1984年:推行「本科課程暫取新生」計劃,即以中學會考成績為「暫取入學」的衡量標準,以大學預科課程之後的香港高等程度會考為入學確認標準,希望從而脫離香港中等敎育制度對大學四年制的牽制。這一措施雖然遭到政府和部分敎育界反對,但實行之後證明十分成功。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
-
1986年:大學全面檢討課程結構,改用學分制,並加強通識教育。同年,邵逸夫爵士捐款1.1億港元成立中大的第四間書院:逸夫書院,於1989年錄取首批學生。
-
1987年:馬臨校長退休,高錕教授接任第三任校長。
-
1987-88學年:教育學院由專業學院升格學術院,英文名稱由 School of Education 改為 Faculty of Education,成為中大第六所學術學院。
-
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佈《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翌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
-
1989年:大學教務會通過大學本科學程採用「彈性學分制」,允許中七入學的學生在3年內豁免修讀24學分,即只須讀99學分即可畢業。「彈性學分制」在1991年開始實施。
-
1991年:開始實施「彈性學分制」。建築學系成立。醫學院下成立中大醫學院護理學系(2002年更名為「那打素護理學院」),為香港最早開設的大學本科護理學系 工程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七所學術學院。
-
1992年:醫學院下成立藥劑學院(School of Pharmacy),是香港首個創辦藥劑學學士全日制課程的學院。
-
1993年: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會計學院(School of Accountancy)。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
-
1994年:中大絕大部份學系於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
-
1995年: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於中文大學成立,成為全港網際網路訊息的核心。
-
1996年:高錕校長退休,李國章教授接任第四任校長。
-
1998年:全港首批內地本科生到中大就讀。工商管理學院下成立酒店管理學院(2002年正名為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理學院下成立中醫學院(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2013年轉為醫學院下)。
-
1999年:高錕教授獲頒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此為工程界諾貝爾獎。
-
1999年:醫學院下成立公共衛生學院(2009年正名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社會科學院下的新聞與傳播系升格為新聞與傳播學院(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中大亦因此停同年,大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社區爆發源頭。
-
2000年:成立中醫中藥研究所。
-
2002年:首度頒授大學榮譽院士。金耀基教授接任李國章教授成為第五任校長。
-
2004年:金耀基校長退休,劉遵義教授接任第六任校長。
-
2005年: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成立中大法律學部(2008年升格為法律學院)。學部於2006年始開辦法學本科及研究生課程。
-
2006年:校友余英時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美譽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同年,隨香港之大學教育改行四年制,中大亦重新於2012年開辦四年制的大學課程,本科生人數將會在2012年急升。故此,中大在2006年起開始籌建五所新書院,以迎接在2012年新增的3,000多名本科生。
-
-
晨興書院:2006年由晨興基金及晨興教育基金捐款1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300名學生,於2010年收錄取首批學生
-
-
善衡書院:2006年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捐款1.7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600名學生,於2010年錄取首批學生。
-
-
敬文書院:2007年由葉克勇捐助1億港元成立,以「全宿共膳」形式提供書院生活,可容納300名學生,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
-
-
伍宜孫書院:2007年由伍宜孫慈善基金會捐款1.7億港元成立,可容納1200名學生,其中半數為宿生,於2012年錄取首批學生。
-
-
和聲書院:2007年由私人以不記名方式捐款1.5億港元成立,可容納1200名學生,其中半數為宿生,於2011年錄取首批學生
-
2007年:作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縮寫IPCC)之重要成員的劉雅章教授(中大1974年物理系校友)與其他成員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起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
2008年:8月1日法律學部升格為法律學院,成為中大第八所學術學院。
-
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09年:社會科學院下建築學系於8月1日正式升格為建築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
2010年:沈祖堯教授接任第七任校長。
-
2013年:康本國際學術園開幕。
-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設立。
-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參與的LIGO重力波研究的團員獲頒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17年:法律學院與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合辦法律雙學位課程。
-
2018年:1月1日,沈祖堯教授離任,段崇智教授成為第八任校長。
-
2019年:段崇智校長,獲選泰晤士高等教育年度人物(亞洲唯一獲選人)